发布时间:20-12-16
【开放注册】阿里健康 X CellPress生命科学周聚焦新冠科研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SARS-CoV-2病毒仍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感染人数继续呈螺旋式上升。即使在病毒得到更好控制的地方,运输、商业和社会各行各业停工政策的严厉施行——即迄今唯一有效缓解病毒传播的对策——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害。全球性的灾难使得整个科学界开展了“举世合作”的努力,数量空前的研究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努力研究和了解病毒,试图解除病毒危害并保卫世界免受其进一步侵扰。为此,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和阿里健康联合发起了本次会议。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我们将听到多位冠状病毒研究领域顶级专家的声音,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中国,是SARS-CoV-2和COVID-19研究的先锋和中坚力量。每天的议程包括上午下午各两场演讲以及一次圆桌讨论,最后以主旨演讲结束。涵盖的主题包括SARS-CoV-2的起源和进化、病毒的分子和结构生物学、宿主应答反应、病毒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疫苗对策的发展。 ·时间: 2020年7月25-26日 会议科学组织者: Cell 科学编辑 Andrew Rennekamp博士 Cell Host & Microbe科学编辑 Amanda Monahan博士 支持期刊: Cell, Cell Host & Microbe,Immunity,Molecular Cell,Structure,Cell Reports,Med,Cell Reports Medicine,iScience 免费注册: ZOOM平台扫码注册 (英文原声) 扫码注册 (中文-同声传译) 主旨演讲嘉宾: 高福 院士 中国疾控中心 石正丽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武汉病毒学研究所 演讲嘉宾: Bette Korber 博士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Dr. Bette Korber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她的工作重点在于病毒进化、人类对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以及疫苗研发设计。她领导的跨学科团队与实验人员合作,为研究提供生物信息学、理论和统计学支持,主要研究HIV,但也涉及丝状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研究。和许多研究者一样,她最近也投身于抗击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工作。她研究重点包括为应对病毒多样性而开展的疫苗设计、表征感染期间HIV在免疫压力下的进化,以及开发基于序列的特征分析方法,包括旨在弥补奠基者效应的系统发育校正。她所设计的HIV嵌合疫苗目前已进入名为Imbokodo的IIb期人体临床试验进行评估。她荣获的奖项和荣誉包括:2004 年能源部最高科学荣誉奖E.O.劳伦斯奖;因其在抗击埃博拉特别工作小组的出色工作,于2017年被授予能源部Secretary奖;2018年Richard P. Feynman创新奖;曾被评为2018年年度百大研发科学家(2018),以及2019年年度Battelle杰出发明家。 演讲题目: 追踪SARS-CoV-2刺突蛋白的变异:研究证据表明D614G变异增强了COVID-19病毒的传染性 演讲摘要: 携带刺突蛋白氨基酸变异D614G的SARS-CoV-2变体已成为全球大流行中最为普遍的形式。针对变体频率的动态追踪显示,G614在国家、地区和城市等多个地理级别上呈现出周期性增长模式。在G614变体出现之前,原始D614形式在地方流行病中占主导地位,此时这种优势变体的转变就已经出现了。该模式的一致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明G614变体可能具有适应性优势。我们发现,G614变体可作为假病毒粒子进行增殖,从而达到更高的病毒滴度。在受感染的个体中,G614与较低的RT-PCR循环阈值相关,提示上呼吸道的病毒载量升高,尽管G614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具有相关关系。这些发现所阐明的变化对我们理解病毒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且该研究支持针对刺突蛋白突变的持续监测,以帮助免疫干预措施的发展。 严慧玲 教授 香港大学 严慧玲博士,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完成流行病学Ph.D.培训,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进行博士后培训。其研究兴趣集中于探索促进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传播的机制、影响病毒传播性和致病性的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选择压力下决定病毒适应性的因素。 演讲题目: SARS-CoV-2感染金黄仓鼠的发病机制及传播模式 演讲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大流行病是全人类正面临的巨大挑战。SARS-COV-2与在马蹄蝠中发现的SARS样冠状病毒全基因组亲缘关系最近。我们研究了SARS-CoV-2在金黄仓鼠中的发病机理和传播能力。金黄仓鼠接种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第2天和第5天,其鼻粘膜,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实变中均存在病毒抗原;第7天,病毒被清除并伴有肺细胞增生。此外,SARS-CoV-2也可感染在其鼻粘膜表达神经元特异性微管蛋白β-III的嗅觉神经元和十二指肠的上皮细胞,并在粪便中检测到了病毒RNA。SARS-CoV-2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各种大小的气溶胶颗粒在金黄仓鼠之间有效传播。然而该病毒不易通过被污染的笼子(污染物)传播。病毒RNA虽能从感染后的金黄仓鼠的鼻洗液或粪便中连续检测达14天,但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仅在感染后前6天检测到。因此该病毒在金黄仓鼠间的有效传播期应少于6天。接种和自然感染的仓鼠在接种后或接触后6-7天体重明显减轻。所有仓鼠在14天内恢复到原来的体重,并可检测到中和抗体。我们的结果表明,金黄仓鼠感染SARS-CoV-2的病症或与人类感染该冠狀病毒病后出现的轻度症状相似。 陈化兰 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陈化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其研究重点在于了解RNA病毒以及开发针对这些病毒的疫苗。陈化兰带领的团队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为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的进化、宿主范围、毒力、受体结合和传播性提供了证据,其科学发现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这些病毒的了解,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流感大流行。其研究团队建立了多个流感疫苗的研发平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开展的研究中,他们已在家禽中试验了超过2500亿剂疫苗。这些疫苗的使用在控制H5N1和H7N9流感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家禽养殖业和其他受影响的群体[或:相关各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因其在禽流感研究及防控方面的贡献,陈化兰院士被《自然》(Nature)杂志评选为2013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并于201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陈化兰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猫和雪貂对SARS-CoV-2具有高度易感性,其研究为SARS-CoV-2的动物模型和COVID-19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演讲题目: 不同动物对SARS-CoV-2的易感性研究 演讲摘要: COVID-19演变为常在传染病的可能性很大,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满足疫苗和药物研发评价需求非常必要。SARS-CoV-2传入与人类密切接触动物的风险与日俱增,急需评估家养动物是否会受SARS-CoV-2危害并成为潜在中间宿主的风险。为此,我们系统研究了与人密切接触的犬、猫、猪、鸡、鸭等常见宠物、家畜禽及实验动物雪貂对SARS-CoV-2的易感性。发现SARS-CoV-2不能感染猪、鸡和鸭,在犬的复制能力很弱,但能在雪貂上呼吸道和猫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高效复制。更重要的是,病毒可引起幼年猫发病死亡,并在猫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这项研究建立了重要的SARS-CoV-2动物模型,同时为COVID-19防控中动物的管控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 演讲嘉宾: 张林琦 教授 清华大学 张林琦,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92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分子遗传学系博士。1993-1997年,在纽约大学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创始人何大一博士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2007年受聘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科研重点是艾滋病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关系、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以及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的研发等。2003年,获“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 先后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 “创新性艾滋病粘膜疫苗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自然基金委和盖茨基金会“全球大挑战艾滋疫苗研发”基金获得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并在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2014,2015和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中,名列感染和免疫专业第一名。还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家组成员,卫健委艾滋病防治专家组成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专家,世界卫生组织、盖茨基金会、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亚太地区艾滋病疫苗联盟、人类疫苗工程和国际抗病毒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咨询专家,并于2016年当选非洲科学院首位中国籍院士。 演讲题目: SARS-CoV-2感染诱导产生的人类中和抗体 演讲摘要: 研究抗体中和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对我们研发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和疫苗都有很大的意义。前期利用单细胞测序的方法,我们从新冠感染者体内分离到几百株抗新冠病毒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并筛选出十几株针对新冠活毒的高强度中和抗体。通过晶体结构分析,发现高强度中和抗体具有与受体ACE2结合受体域类似的特征,不仅仅结合角度相似,结合的方式和关键氨基酸都有很大的重叠。此外,这些高强度中和抗体可以诱导新冠病毒S1蛋白从S表面蛋白上脱落,使其失去结合受体ACE2的能力。这些发现,对我们研究高强度中和抗体的中和机制,筛选和开发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药物最佳组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杨海涛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杨海涛博士,2001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06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11年于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2013年任助理研究员。他于2013年开始任职于天津大学,2013-2017年间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及教授。他兼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研究员、抗感染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于2018年受聘于上海科技大学,担任感染与抗感染实验室的研究员。 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关注病毒生命周期的各个重要阶段——病毒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以及病毒体的组装和释放,旨在确定药物开发的关键靶点。他的团队结合使用晶体学方法、冷冻电镜和高通量筛选技术,以开发新的抗病毒药和治疗方法。 演讲题目: SARS-CoV-2主蛋白酶的结构及其抑制剂的发现 演讲摘要: 2019-2020年暴发了全球性的病毒性肺炎(新冠肺炎),其病原体为一种冠状病毒SARS-CoV-2。目前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手段非常有限;该病毒的主蛋白酶(Mpro)作为一个关键酶,在病毒复制和转录中起关键调节作用,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药靶。 我们利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虚拟筛选和高通量筛选等三种不同手段,以期开发靶向SARS-CoV-2主蛋白酶(Mpro)的先导药物。现已鉴定出多种可以抑制主蛋白酶的先导化合物,其IC50值在0.67-21.4μM之间。我们分别解析了新冠病毒主蛋白酶和抗肿瘤药物卡莫氟以及临床前化合物N3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同时发现依布硒在细胞水平的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 我们的研究说明,这种结合不同药物发现手段的策略十分有效,它可以在今后出现新发传染病时,帮助快速发现具有临床潜力的先导药物。 王权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王权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病原体能量代谢和基因转录复制系统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近年他先后在结核分枝杆菌氧化磷酸化系统超级复合体(Gong et al., Science, 2018)、细胞壁合成过程阿拉伯糖转移酶复合体(Zhang et al., Science, 2020)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与饶子和教授等合作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Gao et al., Science, 2020)及其与候选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复合体结构,为认识病毒复制机制和发展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演讲题目: 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的结构、功能与抑制机制 演讲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肺炎在全球形成了大流行,短短半年时间,导致全球超过一千万人感染,五十余万人死亡。新型冠状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又称为第12号非结构蛋白,nsp12)在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是重要的药物靶标,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疫情暴发早些时候其三维结构就获得了解析(Gao et al., 2020),随后其与RNA的催化复合体结构亦获得解析(Wang et al., 2020),结合RNA过程中广泛的构象变化被揭示出来,特别是在转位前状态的催化复合体中,广受瞩目的核苷类抗病毒候选药物瑞德西韦成功“混入”了新生的RNA链并完成了向上游的转位。上海科技大学的王权教授将就上述其与饶子和院士等合作对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结构、功能与抑制机制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做介绍。 石正丽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 石正丽博士198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1987-1990年)和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1996-2000年)攻读研究生。她一直致力于发现和表征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身上的新病毒。她对蝙蝠病毒进行了多项系统性研究,涵盖其流行病学、遗传进化、种间感染机制和发病机理。石正丽博士的成就包括:1)确定COVID-19的病原体及其可能的蝙蝠来源;2)确定引起猪急性腹泻综合征的病原体及其蝙蝠来源;3)确定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基因库;4)发现大量新型蝙蝠病毒,包括丝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圆环病毒等。因其在蝙蝠病毒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科学发现和贡献,她于2018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于2019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此外,她是Virology和Virol J的编委成员,于2017年起担任Virologica Sinica的主编。 演讲题目: 从SARS、MERS到2019新冠肺炎: 认识蝙蝠冠状病毒 演讲摘要: 本世纪以来,相继发生了3次冠状病毒引起人类严重呼吸综合征疫情。分别是2002-2003的SARS、2012年的MERS和2019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这3种冠状病毒都属于冠状病毒科贝塔冠状病毒的成员。蝙蝠携带与SARS、MERS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有亲缘关系的冠状病毒,说明蝙蝠是这3种病毒的自然宿主。但是我们对蝙蝠冠状病毒什么时间以及如何跨种感染到人知之甚少。本次报告中,我将介绍在中国发现的蝙蝠冠状病毒的分布、遗传进化和跨种感染的研究结果,着重介绍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我将首先汇报我们团队在COVID-19病原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然后分析SARS病毒和COVID-19病毒可能的起源,最后从病毒受体利用和小鼠感染实验方面介绍我们在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跨种感染风险分析方面的进展。我们的结果表明SARS样冠状病毒在菊头蝠种群中广泛流行,有些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利用SARS病毒和COVID-19病毒的同源受体(ACE2)入侵细胞,有较广泛的细胞感染谱。但这些病毒对人ACE2转基因小鼠的致病性低于COVID-19病毒。这些结果表明,有些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具备潜在的跨种感染风险,有必要加强此类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监测,提前预防此类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 演讲嘉宾: 董晨 院士 清华大学 董晨院士,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及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在任职于清华大学之前,董晨院士曾担任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免疫学系终身讲席教授和炎症与肿瘤中心的主任。其研究兴趣在于了解免疫和炎症反应的正常调节的分子机制,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理解和治疗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及癌症。董晨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免疫系统中的Th17和Tfh细胞亚群,并阐明了其生物学和病理功能。2014至2019年间,他发表了200余篇论文,连续6年被评为高被引学者。他曾荣获2009年美国免疫学家协会BD生物科学研究者奖、2019年国际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学会Biolegend-William E. Paul奖。他还是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Immunity编委、Frontiers in Immunology-T Cell Biology主编,以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 演讲题目: COVID-19抗病毒疗法的可选项 演讲摘要: 待定 Catherine Blish 副教授 斯坦福大学 Catherine Blish,MD,PhD,FIDSA,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与免疫学副教授。她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随后于华盛顿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和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完成了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和传染病专科培训。2011年,她加入斯坦福大学,其研究致力于学习如何利用免疫系统预防和治疗疾病。她的实验室主要研究人类抵御病毒和肿瘤的第一道重要防线——自然杀伤(NK)细胞,致力于确定人类自然杀伤细胞如何感知和应对多种病原体,包括HIV、登革热、流感、结核病毒及SARS-CoV-2。她大部分时间在研究、传染病临床实践、教学,以及担任斯坦福大学MD-PhD计划的副主任之间平衡。她曾荣获无数研究和指导奖项,包括斯坦福大学免疫学杰出导师奖、美国国立卫生院(NIH)院长创新奖、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HIV/AIDS研究先锋奖。另外,她还当选为美国临床研究学会成员,现任陈·扎克伯格生物中心(Chan Zuckerberg Biohub)研究员。 演讲题目: 由SARS-CoV-2感染引发的外周免疫反应的单细胞图谱 演讲摘要: SARS-CoV-2是引起全球大流行COVID-19的病原体,我们迫切需要更透彻地了解其病理生理学。对于感染SARS-CoV-2的个体,其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高度可变,范围从无症状感染到重症和死亡。目前尚不清楚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反应达到怎样的程度代表了对严重感染的适当反应,而非免疫失调驱动的病理反应。为了阐明SARS-CoV-2感染过程中涉及免疫保护和病理学的通路,我们进行了针对病毒致病机理的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以评估多种疾病表现的免疫功能。在此,我们将讨论针对重症COVID-19患者的体内研究。我们应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来分析7名COVID-19住院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其中4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同时纳入6名健康对照。我们确定了COVID-19中外周免疫细胞表型的重构,包括异源干扰素刺激的基因印记、HLA II类基因下调,以及正在发展的嗜中性粒细胞群,该细胞群似乎与ARDS患者产生的浆母细胞密切相关。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外周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并不会表达大量的促炎性细胞因子。 演讲嘉宾: 傅斌清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傅斌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随后于USTC完成了免疫学专业培训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殖免疫学研究,她曾研究NK细胞在维持免疫耐受和早期妊娠期间促进胎儿生长方面的作用,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其功能作出了贡献。在了解蜕膜NK细胞独特特征的基础上,她还建立了蜕膜样NK细胞的培养体系,指明蜕膜样trNK细胞的过继转移在逆转胎儿生长受损方面可能具有广阔前景。傅斌清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曾发表于Immunit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PNAS、Nat Commun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她曾于2015年荣获中国免疫学会颁发的青年学者奖,2019年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当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成员。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她与来自USTC的魏海明教授提出,炎症性细胞因子风暴,例如浸润局灶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的IL-6和GM-CSF,在COVID-19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发现,首个使用托珠单抗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得以启动。 演讲题目: 降低COVID-19死亡率的有效治疗:使用托珠单抗平息炎症风暴 演讲摘要: 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肺炎相关呼吸综合征(COVID-19)被确诊,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约25%的COVID-19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严重并发症,甚至部分进展到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并死亡。探索重症COVID-19的死亡原因和推进新的治疗进展是当前的关键。尸检活检标本分析提示,异常的宿主免疫反应和炎性细胞因子风暴导致肺泡渗出增多,阻碍肺泡气体交换,是导致COVID-19重症患者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研究发现,病原性T细胞和炎性单核细胞通过大量白细胞介素6(IL-6)刺激炎性风暴,因此靶向IL-6通路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抑制炎性风暴。同时,我们发起的托珠单抗阻断IL-6受体的临床治疗也显示了鼓舞人心的临床结果,包括病人温度迅速恢复正常和呼吸功能改善。因此,我们认为,托珠单抗可以平息炎症风暴,降低死亡率,是治疗COVID-19患者的有效方法。 袁国勇 院士 香港大学医学院 袁国勇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颁发的和平正义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金、银紫荆星章。他还是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FRCP)(Edin & Lond)、皇家外科学院院士(FRCS)(Glas)、皇家病理学院院士(FRCPath)(UK)。1997年H5N1禽流感在香港暴发期间,袁国勇率先在《柳叶刀》杂志上报道H5N1患者具有异常严重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而H5N1患者的样本可以在其实验室通过自行设计的分子诊断方法进行快速检测。2003年SARS暴发期间,袁国勇带领团队成功追查到病原体SARS冠状病毒,于同年4月被《时代周刊(亚洲版)》(Time Asia Magazine)评为年度亚洲英雄。他还带领团队发现了60多种新型疾病病原体、10种细菌、四种真菌和两种寄生虫。他曾出版过982篇论文或专著,主要涉及新型微生物或新发传染病媒介的研究,被引量超过42,000。 演讲题目: 待定 演讲摘要: 待定 高福 院士 中国疾控中心 高福,中国科学院(CAS)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NAM)、爱丁堡皇家学会(RSE)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非洲科学院(AAS)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主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副主任,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首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高福院士在其职业生涯中致力于病原体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他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涉及禽流感病毒的起源和种间传播机制、病毒进入机制、T细胞分子识别,以及与临床相关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 演讲题目: 待定 演讲摘要: 待定 活动海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细胞科学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注册
阅读原文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取消
发送到看一看发送
【开放注册】阿里健康 X CellPress生命科学周聚焦新冠科研
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微信版本过低
当前微信版本不支持该功能,请升级至最新版本。
我知道了 前往更新
确定删除回复吗?
取消 删除
知道了
长按识别前往小程序
本站仅按申请收录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BioArt 热门文章:
eLife震撼推出5篇论文直指顶级研究可重复性差丨BioArt观察
重磅丨天大、清华、华大基因4篇Science报道合成生物学重大进展丨BioArt聚焦
2016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生命科学)丨BioArt聚焦
PD-L1第一发现人陈列平未入国内大奖名单引热议丨BioArt特别报道
第三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李春英
BioArt独家专访丨山东大学首篇Cell揭示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机制
【重大突破】何祖华团队Science报道水稻广谱与持久抗稻瘟病研究——附专家点评丨BioArt学术
BioArt快讯丨张启发组PNAS发表“化石”级研究揭示水稻光敏雄性核不育作用机理
【重要进展】两篇Nature“背靠背”揭示mTORC1新型调节蛋白丨BioArt学术快讯
复旦大学破解困扰临床的维生素代谢难题丨BioArt推荐
BioArt 微信二维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分享这篇文章
BioArt 最新文章
【开放注册】阿里健康 X CellPress生命科学周聚焦新冠科研
第二十八期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 (动物、植物、斑马鱼)线上学习班 7月25-26
Cell | 表观基因组的代谢调控驱动致死性小儿室管膜瘤的发生
Immunity | 陈万军团队揭示TGF-β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白介素-31是伤口愈合过程中产生瘙痒的主要原因
Nat Neurosci | 丛启飞等揭示新型补体调控分子SRPX2保护神经突触的分子机制
Protein & Cell | 周军课题组揭示纤毛稳态调控的新机制
eLife | 毛志勇/高绍荣合作团队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提高CRISPR基因靶向整合效率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实验室招聘博士后
Science | 更小的基因编辑工具!巨型噬菌体中的新CRISPR系统,有望带来基因编辑新革命
告别昂贵的单细胞测序,挖掘公共数据库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发表高质量文章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 (function(){ var src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 ? "http://js.passport.qihucdn.com/11.0.1.js?ba34c9f41d18b62312e960833b3cb4ae":"https://jspassport.ssl.qhimg.com/11.0.1.js?ba34c9f41d18b62312e960833b3cb4ae"; document.write(''); })();